抱歉,搜索关键词不能为空或者超过十个字符哦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大有可为
发布日期:2019-04-12 17:07    来源:人民网

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专利质押融资总额为720亿元,同比增长65%;专利质押项目总数为4177项,同比增长60%。2018年,质押融资工作更是形势喜人,仅1-4月新增专利质押融资金额就达到261亿元,同比增长26%;专利质押项目数量达到1256项,同比增长37%。

如今,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行,融资规模不断扩大,融资金额逐年攀升,一定程度上破解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对实现专利价值、服务中小微企业、助力创新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政府引导全面发力

自1996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出台《专利权质押合同登记管理办法》以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开始进入大众视野。然而,在1996年至2006年的10年间,专利质押融资尚未真正落地,行业发展缓慢。直到2006年,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引导、各地政府的支持和多家银行机构的参与下,上海、北京、武汉、广州等地成为首批试点区域,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才开始较大面积地试行。

近年来,随着《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与评估管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国家层面大力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地方层面密集出台配套措施,各级政府充分发挥管理职能,积极引导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评估机构、担保机构和金融机构多方发力,共同破解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

在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长期实践中,国内逐步形成了以“银行+企业专利权/商标专用权质押”为特点的北京模式、以“银行+政府基金担保+专利权反担保”为特点的浦东模式、以“银行+科技担保公司+专利权反担保”为特点的武汉模式为代表的三种运营模式。此外,全国其他地区也在积极探索适合当地情况的质押融资模式。例如,江苏省推出了将保险公司的险资直接用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政融保”模式,四川省推出了“银行贷款+保险保证+风险补偿+财政补贴”的便民融资模式。

在各地政府引导和支持下,一批优秀的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机构和服务平台涌现出来,这些机构和平台作为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对推广和实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北京中关村为例,2012年,在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局主导下,中关村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联盟成立,联盟汇聚了北京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北京IP)、中国技术交易所、连城资产评估有限公司(下称连诚评估)、北京中关村科技担保有限公司、北京银行中关村分行、交通银行北京市分行等多家机构,尝试建立知识产权投融资快速通道和全流程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北京中关村区域已有400余家企业通过专利权质押获得了融资,融资总额超过100亿元,占同期北京市专利权质押融资笔数和融资总额的比例均超过85%。

多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也在长期探索中不断积累经验,先后推出了各具特色的金融服务产品。例如,北京IP于2016年推出了“纯”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创新产品“智融宝”,以贷先行、投贷联动。此外,北京IP还与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共同出资共建了首期规模4000万元的“中关村核心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处置资金池”,为银行贷款提供全额的风险处置。在“智融宝”试点运行两年后,北京IP联手首创担保正式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担保模式。

此外,北京中关村中技知识产权服务集团(下称中技集团)与华软资本集团合作建立了国内首家“评-保-贷-投-易”五位一体的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体系,通过“成长债”业务帮助科技型企业以“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方式获得银行贷款,成为国内债股结合、投贷联动的又一典范。法智金集团与中铁房地产集团等开展战略合作,先后与南京、西安、杭州等6个城市签订协议,结合当地产业状态及环境特点,按照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知识产权外包服务等功能定位合力打造知识产权特色小镇。

评估体系日益完善

估值难、风控难、处置难等痛点一直是阻碍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化发展的桎梏,其中,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成为“知本”向“资本”转变的首要问题。知识产权法律权属不稳定,资产价值易受技术演进、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也加大了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难度。

2006年,连城评估提出了以“银行+评估+保险”的模式来解决纯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风险大、评估难的问题。该模式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得到了业内广泛认可,成为全国多个省市知识产权局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合作的重要基石。

2008年,《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专利资产评估指导意见》《知识产权资产评估指南》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的出台,对专利权等知识产权资产的评估对象、评估要求和评估方法等作出了规定,对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给出了方向性指导。2017年,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对上述文件进行修订,使之更有利于实践操作。

经过多年实践探索,针对企业的融资需求和知识产权持有状况,业内逐渐形成了一些易于操作的评估方法,初步建立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评估模型。从评估机构、担保机构到金融机构,也逐渐形成了全链条的评估体系。目前公认的评估方法包括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等。这些评估方法大都从法律、技术、经济等维度对知识产权资产价值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估。

连城资产评估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伍堂介绍:“现阶段国内外运用最为普遍的无形资产评估方法是收益法。收益法是一种技术性较强的评估方法,在实际评估操作中,未来收益、折现系数及收益期限等参数的确定,直接影响到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对于初创企业而言,技术尚处于研发阶段,未来收益无法确定且市场没有可比物,更适于采用成本法来评估其知识产权价值。”

作为北京市成立最早的国有政策性担保公司,首创担保成立20多年来,先后为3万多家企业提供了超过2600亿元的担保服务,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有效的评审体系和风险控制机制。在谈及首创担保的成功经验时,担保业务部总经理郑权介绍:“担保公司更关注的是企业信贷价值,而非评估公司确定的市场公允价值。信贷价值的评估除了考虑知识产权本身的价值之外,还需要考虑知识产权的载体情况,例如,持有人的资质、持有人的经营情况、相关知识产权的运营状况等。此外,实际操作中我们还引入了动态评估机制:企业的不同成长阶段,对融资需求不同,知识产权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价值随之变化,因而其能够获得的担保资金额度也不尽相同。”

在银行这一环节中,北京银行中关村分行相关业务负责人介绍:“北京银行在对有融资需求的中小微企业进行筛选和评价时,除了企业的基本财务状况外,还会重点关注其核心技术的创新水平、创业团队的管理能力、商业模式的实现程度等因素。选定专业的知识产权评估机构进行准入合作,同时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选取能够体现中小微企业技术能力/潜力的客观指标(如创新意识、创新成果、创新成长性等),建立企业技术能力/潜力评价模型,并配合实地走访调研等方式,最终确定评估结果。”

金融机构探索前行

早在2006年10月,交通银行北京分行就与连城评估、北京资和信担保有限公司等共同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金融产品“展业通”,成为全国首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金融机构。此后,交通银行又陆续推出了“智融通”“投融通”“创业一站通”等一系列服务小微企业的特色金融产品,成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先行者。

同年,北京银行也积极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可行途径。2007年,北京银行与北京市知识产权局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暨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协议》,提供3年50亿元专项贷款资金,参与推动实施首都知识产权“百千对接工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专项工作”,并于同年推出“智权贷”产品,随后,又陆续推出了“科技贷”“软件贷”“智融宝”等近20种科技金融特色产品。截至目前,北京银行已累计为北京中关村地区1.7万家科技中小微企业提供了2800亿元信贷支持。

此外,中国建设银行、华夏银行、光大银行等各家银行也积极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陆续推出相关金融产品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例如,光大银行针对科技型小微企业推出了一款贷款金额不超过1000万元、贷款期限不超过1年的“阳光知产贷”产品,目前已在浙江省杭州市等地推广。华夏银行厦门分行则针对厦门地区的小微企业推出了贷款期限为1年、贷款额度分别为500万元和1000万元的“知保贷”和“知担贷”产品。

近年来,金融机构与各级政府、产业联盟、科技园区、服务机构等协同配合,深入推进质押融资相关工作。与此同时,金融机构自身也在思考和探索如何实现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不断推陈出新。据了解,北京银行一直在积极探索知识产权与金融创新的融合途径,尝试通过新的业务模式为市场主体提供多样化的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例如,探索完善知识产权质物处置机制,尝试借助各类产权交易平台,通过定向推荐、对接洽谈、拍卖等形式进行质物处置,以保障金融机构对质权的实现。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管理机制,鼓励开展同业担保、供应链担保等业务,探索建立多元化知识产权担保机制。

经过十余年的大力推进,我国知识产权融资规模快速增长,金融服务成效初现,但是,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潜力尚未充分挖掘,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尚未全面满足。今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中再次明确提出,“引导金融机构有效服务创新创业融资需求”。作为创新创业金融服务的重要手段和主要途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发展势在必行,大有可为。( 本报记者 裴 宏 通讯员 苏 丹)

 
返回顶部图标 分享



粤ICP备15108001号 ( 声明:本网站内容如有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及时删除!)